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生技來一刻(Moments in Biotech) 是由 Boston 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BTBA)發行。旨在分享在美台灣生技人於職涯上的經歷和創見,盼透過和在美國各地生技產業就業的學長姐的連線訪談,帶給即將入門生技行業的學子一個方向,提攜後進,並加強台美生技人之間彼此的連結,教學相長。

Listen on:

  • Apple Podcasts
  • Google Podcasts
  • Podbean App
  • Spotify
  • Amazon Music
  • TuneIn + Alexa

Episodes

Sunday Jan 01, 2023

製程開發 (Process Development) 部門在藥物生產流程中扮演著關鍵的中間角色:一方面要承接上游研發部門開發的候選藥物分子,並找出合適的開發路徑,另外一方面也要確保藥物的品質,以支援下游的劑型開發及臨床測試,因此在藥廠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藥物種類而言,早期藥物多屬於有機小分子,是化學家們在燒瓶內混合著各式有機溶劑及許多更小的分子來組裝成最終的藥物。而近年來除小分子外,生物大分子蛋白質藥物及核酸疫苗等也逐漸崛起,為了讓廣大的生技聽眾們更熟悉各種不同類型藥物的製作流程和幕後故事,生技來一刻規劃了一系列藥物製程專題,涵蓋了小分子、核酸與蛋白質藥物,之後會陸續與聽眾朋友們見面,敬請期待。
在這一集很榮幸能請到在有機小分子合成方面有多年經驗的謝効吾博士來跟我們介紹製程開發部門在小分子藥物合成上扮演的角色和小分子製程放大的挑戰。最後,他也分享這幾年職涯心得與反思給有志到藥廠闖蕩的化學背景的學生。
想更認識藥廠的製程感興趣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時間軸
講者背景&化學旅程:醣化學/抗生素/流式化學 (2:40)
小分子 v.s. 大分子藥物 (8:55)
(科普)在化學領域為何常使用Dalton作為重量單位 (10:25)
合成化學在藥物生產中的重要性 (11:20)
流式化學 v.s. 傳統有機合成 (12:40)
製程開發(Process Development) 在整個藥物開發流程的哪一個環節 (16:05)
製程開發(Process Development) 常用的衡量指標 (21:25)
製程開發(Process Development) 部門組成 (23:30)
製程規模放大的挑戰: 熱交換 (25:35)
化學系畢業生出路 &學界業界的主要區別 (26:47)
回首過往,有哪些事情希望10年前的自己就能知道 (35:40)
👨‍🎓 謝効吾:https://www.linkedin.com/in/hwhsieh🎤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後製 | 羅維中:https://www.linkedin.com/in/jimmy-luo/👨‍🎓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過去相關訪問集數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新藥研發的第一步:標的確認 ft. Shian-Huey Chiang
新藥開發的製造與生產 ft. 孫大峻 Dajun Sun
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 ft. Margaret
喜歡生技來一刻的節目嗎?歡迎用一杯咖啡的錢支持我們做出陪伴您小憩、通勤時的podcast唷!
一杯咖啡的錢支持生技來一刻 ->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hursday Dec 15, 2022

人工智慧的應用在生醫領域日漸興盛,像是在基因體學上,使用先進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方法的軟體已經是日常資料處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生技來一刻」很榮幸邀請到在 Google 帶領 Genomics 團隊的張碧娟博士 (Dr. Pi-Chuan Chang),她將與我們介紹她參與、帶領的專案,也分享她對於人工智慧方法的洞見。我們也談到碧娟從資訊背景轉到生物資訊領域的經驗談,她怎麼在新的環境貢獻、她怎麼和同事學習,還有領域知識 (domain knowledge) 的重要。
 
喜歡生技來一刻的節目嗎?歡迎用一杯咖啡的錢支持我們做出陪伴您小憩、通勤時的podcast唷!
一杯咖啡的錢支持生技來一刻 ->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 張碧娟:https://www.linkedin.com/in/pichuan/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劉紀秀:https://www.linkedin.com/in/chi-hsiu-zoe-liu-8436417a/
 
相關訪問
台灣智慧醫療 ft. 黃泰一 Dr. Tai-Yi Huang 
大海撈針ー癌症基因檢測 ft. 吳欣達
精準醫療與藥物開發全面啟動 ft. 人工智慧絕地武士林清詠  

Thursday Dec 01, 2022

北美生技業界面試攻略下集正式上線了!! 為了幫助飄洋過海來美求學的朋友從校園生活過渡到業界職場,生技來一刻規劃了上下兩集面試攻略,希望能縮小新鮮人在求職時資訊不對稱的差距,順利找到第一份理想工作。
在上集中三位講者Margaret, Yvonne, 以及Phoebe分享了很多關於職缺資訊蒐集和履歷書寫的心法及技巧,這一集三位講者繼續分享當履歷過了人資這關後,後續的面試關卡該如何準備。首輪的電話面試內容為何?該如何準備”Tell me about yourself”這類貫串各輪面試的經典問題?研發和臨床領域在第二輪關卡之後各自有哪些著重點?面試結束前的「問問題環節」又有哪些該注意的事項呢?想找工作或是準備轉職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Time Stamp:
開場引言與簡介 (1:05)
常見的電話面試問題形式及準備 (2:00)
第2-3輪面試關卡 - Research Associate (9:05)
第2-3輪面試關卡 - 臨床領域 Scientist (16:30); Case Study 準備(20:10)
第2-3輪面試關卡 - R&D Scientist / Sr. Scientist (21:55)
求職者提問環節 (29:05)
面試結尾注意事項 (32:35)
三位講者給求職新手的建議 (34:30)
🎧 心有餘力的朋友,請考慮小額贊助我們🎧 :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Tuesday Nov 15, 2022

畢業生找第一份工作向來是個難題,特別是對許多飄洋過海來美唸書的外國學生而言更是如此,不僅要面對學校和業界環境的巨大鴻溝,更要面對求職文化差異等種種困難。
畢業生們的心聲都聽到了!為此我們規劃了面試準備二部曲,邀請三位有豐富業界面試經驗的講者Yvonne (Protein Engineering Director at Ring Therapeutics), Margaret (Global Medicines Development Director at AstraZeneca), 和Phoebe (Pharmacology Principle Research Associate at Vertex) 跟聽眾們分享如何有系統地蒐集資訊和準備正式面試時的重重關卡,希望能幫助準備在北美生技業界找第一份工作的朋友求職之路走得更順暢。這一集的內容著重於工作資訊蒐集以及履歷書寫,想找工作或是準備轉職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Time Stamp:
開場引言及講者介紹(0:00)
蒐集就業資訊的可靠管道 (3:35)
LinkedIn 平台的重要性 / 如何透過工作內容描述 (Job Description)來客製化履歷關鍵字 (7:40)
履歷的主要組成 / 寫履歷的注意事項 (14:49)
一份亮眼履歷的特徵 (24:55)
寫履歷的實用技巧:X-Y-Z Formula (28:44)
寫履歷要避開的雷點 (34:32)
是否要寫Cover Letter (40:50)
Reference:
XYZ formula: https://www.inc.com/bill-murphy-jr/google-recruiters-say-these-5-resume-tips-including-x-y-z-formula-will-improve-your-odds-of-getting-hired-at-google.html 
講者  |  Yvonne 孟憲薇:https://www.linkedin.com/in/hwyvonnemeng/講者  |  Margaret 魏嘉英:http://linkedin.com/in/margaretwey講者  |  Phoebe 蔡函庭:https://www.linkedin.com/in/hanting-phoebe-tsai-298a443b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後製  |  洪慧芳: https://www.linkedin.com/in/hui-fang-hung-b86760b5/  

Wednesday Nov 02, 2022

「生技來一刻」第三季登場了!第一集訪談熱騰騰新官上任的2022-23年度 BTBA共會長何逸雲博士與邱亮源博士,分享他們的職涯旅程以及對BTBA新年度的願景與規劃。
兩位會長皆俱豐富的跨領域經驗:逸雲擁有物理、生醫工程的訓練,後又轉入神經科學的領域,研究思覺失調症。她將分享在不同領域的轉換的心路歷程,以及從中對自身研究及視野的影響。亮源大學時主修生物、輔修物理,博班又轉入化學領域。畢業後他即進入Vertex Pharmaceuticals服務,他從事結構生物學的研究在研究什麼?從學術界轉入業界時又有哪些很不同的體驗呢?兩位會長也將分享他們對波士頓的第一手觀察,以及他們這一年度BTBA的規劃與期許。想認識新會長與新一年度BTBA,千萬不要錯過!
 
分段重點:
開場引言與講者介紹 (0:00)
BTBA 是什麼樣的組織? (3:28)
逸雲的研究 – 思覺失調症 (Schizophrenia) 與小鼠實驗 (5:30)
逸雲跨領域學術旅程的所見所聞 (13:04)
亮源的跨領域職涯之旅 (16:20)
結構生物學 (Structural biology) 是什麼? (17:55)
亮源從學界轉入業界的契機與業界的文化體驗 (26:10)
兩位會長對波士頓的第一手觀察 (31:45)
BTBA社群的影響力 (33:20)
2022-2023 BTBA 活動介紹 (39:05)
對BTBA的願景 (42:00)
👩‍🎓何逸雲博士 :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邱亮源博士:https://www.linkedin.com/in/liang-yuan-chiu-0307678b/
小額贊助是我們持續製作頻道的動力: https://www.btbatw.org/support.html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Saturday Oct 01, 2022

Dr. Jo Viney is currently the CEO of Seismic Therapeutics. Prior to this position, she was the president, chief scientific officer, and co-founder of Pandion Therapeutics, now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Merck & Co, where she developed novel therapeutics designed to address the unmet needs of patients living with autoimmune diseases. Prior to founding Pandion, Dr. Viney worked at Immunex, Amgen, and most recently Biogen where she served as a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the drug discovery organization. Jo has also been an advocate for workplace inclusiveness. From 2015 – 2020, she served on the Board of WEST (Women in the Enterpri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upporting early to mid-career women, and served as the President from 2017-2018. 
BTBA had the fortune of working with Jo in March 2021 at the event of “𝘾𝙤𝙣𝙫𝙚𝙧𝙨𝙖𝙩𝙞𝙤𝙣 𝙬𝙞𝙩𝙝 𝙒𝙤𝙢𝙚𝙣 𝙇𝙚𝙖𝙙𝙚𝙧𝙨 - 𝗘𝗾𝘂𝗮𝗹𝗶𝘁𝘆 𝗮𝗻𝗱 𝗘𝗾𝘂𝗶𝘁𝘆 𝘁𝗼 𝗹𝗲𝗮𝗱𝗲𝗿𝘀𝗵𝗶𝗽,” and it is our great honor to have Jo being the Keynote Speaker of 2022 BTBA Annual Symposium. Let’s find out what she has shared with us from the special podcast episode!
Seismic Therapeutics 的創辦人暨執行長 Dr. Jo Viney 是一位優秀傑出的免疫學家,畢生致力於開發大分子藥物,並有多項其所帶領開發的藥物進入臨床試驗及上市。其所創辦的Pandio Therapeutics 更於2021年被美國默克(Merck & Co.) 以18.5億美金的天價收購。除了在事業上和科學上的貢獻,她同時也是位具備領袖氣質和胸懷的前輩,為生技產業的女性後輩們樹立典範。除了願意提攜後晉、也自身經歷鼓勵並幫助後輩們規劃職涯道路、輔佐女性專業經理人創業。
Time Stamps:
Speaker Introduction: Dr. Jo Viney (2:14)
Jo’s Background and Training (3:28)
Jo’s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style (12:33)
How do we achieve Inclusiveness and Diversity (28:39)
What can we all do (37:25)

Wednesday Aug 31, 2022

BTBA 第十週年的年會 (2022 BTBA Annual Symposium) 在七月於波士頓順利舉辦,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今年年會的特別演講講者 游維文醫師 (Dr. Timothy Yu) 擔任本集「生技來一刻」的講者,游醫師目前於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Broad Institute任教,並且是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主治醫師,他的研究主要以橫跨基因體學、神經生物學和生物資訊學的方法,對小兒神經系統疾病的機轉、診斷和治療進行轉譯醫學的相關研究。
本集訪問中,游醫師談到他為得到罕見疾病貝登症的小女孩 Mila 開發的客製化藥物,也和我們分享了他在近二十年間,作為醫師科學家的職涯心路歷程。
本集訪問主要以英文進行,並由兩位引言人魏志阜醫師、林晴濃 (Selina) 進行中文的介紹以及小結。
 
時間軸
游醫師介紹 (1:45)
貝登症介紹 (2:25)
個人化醫療以及客製化藥物 (3:44)
未來的客製化藥物標的 (7:05)
為什麼選擇擔任醫師科學家? (11:05)
機會會優先留給準備好的科學家 (15:00)
未來個人化醫療的展望、個人化藥物如何影響病人? (16:50)
給觀眾的建議 (21:30)

Saturday Jul 02, 2022

最近,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 歡慶發表十週年,這個應用在 2020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至高榮譽,除了迅速成為基礎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基因編輯技術也被應用在許多前贍的藥物開發上。
閔譯立博士 (Yi-Li Min) 在博士班期間就開始進行基因編輯技術與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的研究。畢業後,她將研究帶到新創公司 Exonics Therapeutics 進行新藥開發,該公司隨後被 Vertex Pharmaceuticals 收購。譯立也加入 Vertex 帶領團隊開發基於基因編輯技術的 DMD 療法。本集「生技來一刻」,除了介紹了基因編輯技術、此技術在藥物開發上的應用,以及譯立獨特的職涯歷程。
求學、職涯簡介 (1:30)
基因編輯技術 (8:00)
基因療法與基因編輯療法 (10:05)
藥物遞輸 (drug delivery) 方法 (12:40)
基因編輯修復的特性 (15:35)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與基因編輯 (17:54)
基因編輯用於其他的疾病 (24:53)
脫靶 (off-target) 效應的評估 (27:50)
基因編輯療法的優勢與挑戰 (30:27)
將學術研究帶到新創公司的經驗 (33:00)
罕見疾病研究 (35:50)
在不同的單位執行計畫的角色定位 (40:15)
帶領大團隊的方法 (45:15)
短中期的職涯規劃 (48:03)

Wednesday Jun 15, 2022

上一集聽完台灣的健保,大家對歐美的醫療保險,是不是也想了解一下呢?  前端辛苦研發之後,如何將新的科技或是藥品推到市面上讓有需要的人們可以使用,也是一門學問。
這一集的「生技來一刻」邀請到Sharon 陳士穎博士來跟大家聊聊Market Access是什麼,還有藥品上市的前置工作。這當中價格如何制定、針對不同的藥品或適應症,藥廠、保險公司以及法規部門之間如何協商角力,其實是最佳效益與商業之間的平衡。延續上一集讓我們繼續來認識資本市場、健康保險、生技業這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01:16 開場、講者經歷&介紹Market Access
07:58 歐美的 Payers 與 醫療保險
13:00 藥價制訂與協商
19:15 Biosimilar或新藥價格制定的策略和差異
21:24 罕見疾病新藥開發
23:18 契約模式-1: Value-based reimbursement 
25:36 契約模式-2: Rebate - 你看到的藥價不是真正的藥價
27:39 市場競爭: 藥品上市除了便宜有效之外還有更多考量
31:23 Life cycle management
34:24 藥價制定支持創新研發
37:55 Global & Local Markets
40:04 個人化的基因療法
41:32 藥廠的職涯規劃,部門的工作內容
48:04 結語

Wednesday Jun 01, 2022

台灣民眾對於全民健保的滿意度於 2021 年突破九成,其中就醫的方便性以及可負擔的醫療費用為民眾最滿意的項目,另一方面,也有輿論認為便宜的保費造成醫療資源浪費、醫療業被當成服務業等現象。健保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若要解決「健保浪費」,我們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此外,國家的健康保險制度也連帶影響生技產業,台灣和美國的保險制度堪稱在天平的兩端,這樣的差異對於生技產業創新的影響為何?
「生技來一刻」很榮幸邀請到張鴻仁教授,他是行政院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健保局總經理,陽明大學公衛兼任教授,後來更轉職到台灣生技創投,張教授撰寫了「關鍵戰疫:臺灣傳染病的故事」、「生技大大可為: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二○三○ 健保大限」三本著作傳承其經驗。
收聽本集「生技來一刻」,了解張教授結合產、官、學的豐富經歷,探討台灣全民健保的價值,深度認識資本市場、健康保險、生技業這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1:20 開場、講者經歷介紹3:45 全民健保——商業保險、社會保險、社會福利?13:45 健保制度設計的取捨24:30 健保制度對藥物與醫材引入、台灣生技創新環境的影響32:10 台灣資本市場的特色與限制41:00 台灣和美國的優勢45:40 從醫、公衛到產業界的經歷55:20 結語

Your Title

This is the description area. You can write an introduction or add anything you want to tell your audience. This can help potential listeners better understand and become interested in your podcast. Think about what will motivate them to hit the play button. What is your podcast about? What makes it unique? This is your chance to introduce your podcast and grab their attention.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dcast Powered By Podbean

Version: 20221013